☑️ 车用领域行业应用
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车用软硬件设施和用户驾乘需求也在同步增长。为了满足这些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车辆的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半导体制冷技术在车载领域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和多元化。主要分以下几个方向:车载激光雷达(LiDAR)、车载冰箱和冷热杯托、座椅加热/冷却系统、电池温度管理,以及车载智驾领域的温度控制。

请填写您的定制化需求
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车载激光雷达
目前市场上主流自动驾驶测试车型多为新能源车,而激光雷达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半导体制冷技术能确保激光雷达的关键组件(激光二极管和探测器等)在稳定的工作温度范围内运行。
具体来说,TEC模块能通过精准控温降低环境温度变化对激光发射频率和波长的影响,提升探测精度与可靠性;它还能冷却光电探测器,降低噪声,增强信号质量,提升整体系统的效能和稳定性。
TEC模块通常通过螺钉或者卡扣结构安装在激光雷达的核心发热部件(激光二极管或探测器)附近,热端与翅片散热器或热管连接,高效散热;各部件之间使用高导热材料连接,保证热量高效传递。由于TEC模块具有精准温控、快速响应、体积小、无振动等优势,在稳定激光波长、优化探测器性能和适应复杂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车载冰箱和冷热杯托
在当前的新能源车市场上,人们对于车载冰箱的需求正在不断上升,像亚迪元PLUS、问界M9等多款热门车型中都加入了车载冰箱这一应用。而半导体制冷技术在能耗、外形、可靠性、音量、环保等方面均碾压了压缩机制冷技术,成为新能源车用场景中的一大亮点。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半导体制冷技术在车载冰箱/冷热杯托中的应用将成为其未来重点发展趋势之一。
座椅加热和冷却
在选购汽车时,座椅的舒适度通常是先决条件。半导体制冷技术的双向温控能力能满足我们对座椅温度调控的需求:热了就降温,冷了就升温,从根本上提升了驾乘舒适度。
它的具体应用原理如下:半导体制冷片与翅片、风扇、风道组成模组,由离心或者轴流风机将外部空气吸入模组内部制冷/加热,通过风道系统均匀分布到座椅的坐垫和靠背内部,使人们感受到座椅冷热的温度传递。
电池温度管理
半导体制冷技术在汽车电池温度管理中有两种应用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直接冷却:将半导体制冷模块的冷面直接与电池单体或电池组的表面紧密贴合,热面与散热鳍片或其他散热装置相连。当电池温度升高时,半导体制冷模块将电池表面的热量吸收并传递到热面,由散热装置将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去。第二种方式是将制冷片集成到热管理系统中去:比如安装到液冷回路中,对冷却液进行冷却或加热;或者安装到风冷系统中,配合风扇调节空气温度,提高风冷效率。
综上,半导体制冷模块既能通过直接接触制冷实现精准散热,也能集成到液冷/风冷系统提升整体效率。两种方式都能够提升电池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
智驾领域应用
域控制器通常用于自动驾驶等需要高性能计算的任务。在处理海量数据时,芯片温度可能飙升至100℃以上。传统的散热方案体积大、响应慢,无法完全适配域控制器的散热需求。而半导体制冷片可以迅速将热量从芯片表面“泵”出,降温速度比传统散热快3倍以上。能够有效延长芯片寿命,降低车机卡顿率。另外,针对冬季低温导致的芯片启动延迟,夏季高温引发的性能衰减等问题,半导体制冷技术能通过冷热面切换将工作温度维持在20-50℃的最佳温度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