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科普小课堂丨揭秘半导体致冷器如何实现“制冷”和“制热”!

发布于: 2024-12-05 08:33
大家好,欢迎来到TEC科普小课堂!第一期我们将重点为大家介绍半导体致冷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一、半导体致冷器工作原理-帕尔帖效应

半导体制冷又称热电制冷或温差电制冷,它的工作原理基于热电效应中的帕尔帖效应。帕尔贴效应诞生于1834年。一位名叫帕尔帖的法国物理学家发现:当电流流经两个不同导体形成的接点时,接点处会产生放热和吸热现象,而放热或吸热的大小由电流的大小来决定。这就是半导体致冷和致热现象,也被称为帕尔贴效应。它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π*I。

 

二、帕尔帖效应半导体致冷器中的应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帕尔帖效应在半导体致冷器中的实际应用。如图所示,将一只P型半导体元件和一只N型半导体元件联结成热电偶,接上直流电源后,在接头处会产生温差和热量的转移。其中,P元件里的载流子是空穴,N元件里的载流子是自由电子。在上方接头处,电流方向P→N,温度上升并放热,这是热端;在下方接头处,电流方向N→P,温度下降并吸热,这是冷端。

 ▲ 帕尔帖效应应用模型

 

将若干对半导体热电偶在电路上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常见的热电制冷堆。接上直流电源后,热电堆上面是热端,下面是冷端,借助热交换器等传热手段,使热电堆的热端不断散热并保持一定温度,将冷端放入工作环境中吸热降温,这就实现了帕尔帖效应在半导体致冷器中的应用。

 

三、TEC制冷和制热模式的温差区别

看完以上内容,我们发现了半导体致冷器的神奇之处:它能实现制冷和制热两种效果。图示为半导体致冷器和外围器件的连接模型。Tc表示被制冷物体(Object Being Cooled)一侧的冷面温度,也就是目标温度;Th表示散热器(Heat Sink)一侧的热面温度,Ta表示器件工作时的环境温度。  ① 当Tc<Ta时TEC呈现制冷模式,此时Tc<Th ② 当Tc>Ta时TEC呈现制热模式,此时Tc>Th

 

▲ 半导体致冷器和外围器件连接模型(图示为制冷简图,制热时图标反向)

 

四、TEC制冷和制热模式的基本结构

半导体致冷器在制冷和制热两种模式下的基本结构也呈现相反状态。图示为半导体致冷器的制冷模式结构。N 型DICE连接直流电源正极(一般为红色导线),P 型DICE连接电源负极(一般为黑色导线),电流在各个半导体元件中开始流动。上部的各个接合电极开始吸热,通过DICE传导到下部的各个接合电极。这一部分移动的热量和输入电力转化而成的热量,会一起通过下部的接合电极释放出来。

▲ 半导体致冷器制冷模式结构

 

假设将直流电源连接在TEC上的正负极相互交换,TEC上下面吸放热关系也会随之变换(也可选择正负极不变,内部PN倒装),这就形成了半导体致冷器的制热模式结构。

 ▲ 热电致冷器制热模式结构

 

下期预告

本期TEC科普小课堂我们一起学习了半导体致冷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下期将继续为大家介绍它的重点参数与性能体现,敬请期待!

  • 客服
    留言咨询
  • 1
    联系电话:+8613575452327
  • 2
    联系邮箱:xiandaord@ferrotec.com.cn
  • 3
    12
  • 4
    返回顶部